德国人,拍下90年代的中国人
[想法看法&裸嘢李]
读者或咨询法律请关注微信号54446700
@裸嘢李 邮箱:LEEZBoffice@hotmail.com
以下图文源自网络
他叫迈克尔·沃夫,
出生于德国慕尼黑,65岁于香港长洲岛离世,
3次获得荷赛奖顶尖摄影师,
他的名字你或许陌生,但他的作品你一定见过。
大西装、喇叭裤、90年代时髦的皮夹克,
街头“就地组装”的各式凳子和民间艺人,
寸土寸金的香港高密度住宅和草根老建筑
以及曾经涌入无数人的“世界工厂”
...... ......
Portraits Made in China中国肖像
Portraits Made in China中国肖像
Architecture of Densitiy建筑密度
Toy-Factory-Portraits玩具工厂肖像
24年里他跑遍了中国的城市与乡村,
不断寻找大楼、街巷与物品背后的人情味。
“不断变化的城市与其中人的生活”
是他永恒的主题。
有人说他黑化中国,净挑落后的地方拍,
也有保安扣留他,没收过他的胶卷,
世人“误解”,阻挡不了他记录的脚步。
Toy-Factory-Portraits玩具工厂肖像
他说从不想嘲笑或捉弄谁,
只想做一个“拿着相机的都市人类学家”
飞速发展的城市、落寞的乡村、来自民间的创造
他的镜头下,有你来不及细看的中国。
工作中的沃夫与其工作室
01.
Portraits Made in China
1997-1998 中国肖像
Portraits Made in China
“这件带毛领的皮衣和皮带我也有一模一样的!”
“好真实,我爸以前就爱这么穿。”
“那会儿的裤子为什么都这么长···"
好像每隔一段时间,这组照片就能在社交媒体上被议论一番,看的人很多,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照片出自一个德国人之手。
1997年到1998年,中国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,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沃夫对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,看着无数涌向城市的乡镇青年,沃夫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“被忽略的时髦感”,他希望能记录下看到的一切。
穿着90年代流行的皮夹克、宽大西服、喇叭裤、牛仔衣···面庞浮现的青涩,和不加修饰的乡村背景一起,呈现出上世纪末中国城乡的真实景象,20年后看,依旧让人感慨。
尽管有人不爱这样的“不光鲜”,但时代的洪流下,小人物奋力追赶的姿态,又何尝不能代表蓬勃发展的中国。
02.
Architecture of Densitiy
建筑密度
香港是世界上最密集、人口最多、垂直度最高的城市之一,11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生活着将近700多万人,整个香港有超过6500座高楼,远远超过了纽约,是名副其实的“摩天大楼”之城。
1994年沃夫就因为工作来港生活:虽然在香港已经生活了将近10年,但只是日复一日的工作,都不曾真正认识过这个城市。
从那时起他便逆流而动,记录着这座“被折叠”的城市。
照片中看不到建筑的边界,沃夫消除了天空与地平线,只有不断延伸生长的横竖线条与规整的格子,他们记录着香港密不透风的建筑布局,震撼之余是不断的重复,又重复。
画面传达着大城市宿命般的压迫,可镜头再推进一些,夜幕下的“格子”又散发出生活的细节与烟火气息,那里浓缩着无数个家庭的生老病死,细微的生命迹象浮出水面:晾着的衬衫,百叶窗后的剪影、不同色调的灯光......
一切都不只是建筑物,更是对大城市的隐喻。
03.
Real Fake Art
真实的山寨艺术
Real Fake Art
在深圳一个毫不起眼的客家村落——大芬村,竟然隐藏着数千名“农民画工”们,为了养活家人,他们拿起画笔化身中国的梵高、莫奈、安迪沃霍尔......短短几个小时,名扬海外的名画便被复刻。
根据数据显示,欧洲市场70%的油画来自中国,而80%的油画产自大芬村。2006年迈克尔·沃夫来到这里,花费几天时间便完成了这组《真实的山寨艺术》(Real Fake Art)。
在这个“中国油画第一村”,沃夫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,当他问起其中一名画师如何完成梵高的名作《向日葵》时,他回答:“这张很简单,只要画四百笔左右就完成了!”
在这个系列里,沃夫希望能探讨在现代艺术世界中,如何看待这样大规模生产的现象,去思考画作背后暗藏的创作动机与艺术价值,也唤起中西方之间关于文化与商业的沟通交流。
如今的大芬村,正慢慢向着原创之路转型,独特的艺术创作氛围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年轻画师们,大芬村不再是沃夫记录下的那个大芬村,但他的影像却记录了那时中国油画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。
04.
Toy-Factory-Portraits
玩具工厂肖像
Toy-Factory-Portraits
曾经,世界上约75%的玩具都是“中国制造”,无数的玩具需要无数个工人来制造,但只有当你亲眼目睹,你才能完全理解这个数据背后的概念。
因为从小对塑料玩具着迷,2004 年,还在为德国《 Stern》杂志工作的沃夫拍摄了一组《中国:世界工厂》的专题作品,展示了一群工作在国内某玩具制造厂内的中国工人的真实状态。
照片展示的一张张无名者的面孔,足够让人意识到,无数小玩偶背后是实实在在的人,而不是机器。沃夫也希望用镜头告诉世界:在大多数为世界儿童带去快乐的玩具背后,是一个个中国人努力的身影。
后来的展览上,沃夫还专门找来海量的玩具,与这一系列的“玩具创造者”们放在一起进行展出。
当然,这些工人的凝视使玩具海洋变得人性化同时,也促使我们反思在消费者驱动的全球化贸易中,人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,又该如何应对源源不断的产品渴求。
05.
Sitting in China
中国凳子
Sitting in China
1996年沃夫来到北京,在胡同里溜达时注意到一类特殊的椅子:有些用残破的椅子改造而成,有些就地取材,用木头、石头、砖头、电线和破布搭成,他觉得很有意思,还捡了两把带回香港。
到了2002年,迈克尔·沃夫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摄影集《坐在中国》,与其他肖像摄影集不同的是,他的主角就是这些在中国的大街小巷的“自制”凳子。
《旧金山纪事报》曾经将这些凳子描述为“中国的民间智慧”。
这个系列的椅子,大多被修补过、重新配置过,有的甚至“改头换面”过十几次,但这些二手物品都在不经意间释放着“内在美”。
当时有警察质问他为何不去旅馆给新椅子拍照,并说:“不,你觉得中国很落后,你想让外国人取笑我们。”
但沃夫始终觉得:“这些椅子是‘没有设计师的设计’,它们每一个都反映出主人的个性,我很为它们的审美所折服。”
除了将视角放在中国,沃夫还曾创作出“谷歌街景里的不幸事件”系列 ,利用谷歌街景去截取被电子机器捕捉到的私人瞬间;以及震撼人心的 “东京压缩 ”系列,镜头下是日本地铁早高峰的拥挤......
可以看到,沃夫的作品主题几乎都与人有关,那是长期思考、四处行走后产生的创作冲动,归根结底是对人以及周遭环境的关注。
本文图片来源:迈克尔·沃夫官方网站
推荐阅读(点击下列文字即可打开链接)